第57章(1 / 2)

黎丞接到圣旨,果然头痛了。

扩军到两万,朝廷就给十万两银子,这点钱够干什么?

晋王领军平乱,每年可是要花数百万两银子的。哪怕他们南越地方偏僻,人口少,扩充的兵员也相对较少,不及晋王的一半,也不至于给十万两就打发了吧?多少给个晋王兵费的零头啊。

这是既要马儿跑,又不给马儿吃草,朝廷一道圣旨,下面的人跑断腿,还不一定能办成。

这时候黎丞就庆幸他前不久选择站到了平王这一边了,旁的不说,平王手里有钱,出手大方啊。若不是平王出银子,光指望朝廷的那点拨款,这南越水师早因为发不起粮饷解散了。

不过问要钱这事,怎么只能他一个人急呢?

黎丞派人将黄思严和赵世昌请了过来。

黄思严虽说挂了个水师统领的名号,但到底是侍卫出身,而且升官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,因此见了黎丞态度很是恭敬:“下官参见黎大人。”

黎丞笑得异常和蔼,摆手道:“黄统领、赵将军,不必多礼,请坐,今日将你们请来,是朝廷下了一道圣旨。”

说着他让人将圣旨捧给二人。

黄思严和赵世昌看完了圣旨后立即表态:“朝廷要咱们水师剿灭红莲教,我们水师责无旁贷,听从大人的吩咐。”

这事黄思严前几日其实已经接到了刘子岳派人送给他的信,让他暗中将水师的成员也给排查一遍。

可能是因为水师一年前就到了广州,一直在营地中训练,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的缘故,而且水师中的北方流民极少,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红莲教的踪迹。

水师没被渗透,黄思严松了口气。但为了谨慎起见,他与赵世昌商议后,安排了信得过的人盯着从北边来的那部分士兵,以防万一。

因此他也深知红莲教之患,黎丞一提,他便答应了。

黎丞笑眯眯地说:“多谢黄统领和赵将军,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。只是圣旨后半部分,朝廷要求将水师扩军至两万,你们怎么看?”

黄思严没想那么多,眨了眨眼说:“扩啊,咱们听朝廷的。”

赵世昌带兵多年,倒是大约明白了黎丞的意思。

这养兵是件极费钱的事,朝廷给的那点银子根本不够。黄思严一直跟着平王殿下,从未缺过钱,而且平王缺谁也不会缺了自己人,所以黄思严完全没想到这一茬。

可府衙显然是拿不出这么大笔银子的。黎丞现在提起这事,应该是希望黄思严能主动揽下这个差事,想办法凑齐这笔银子。

但黄思严不接,他也不好提,毕竟他跟平王的情分还没到那份上,养兵又不是只掏一次银子的事,他不可能越俎代庖,替平王答应下来。

黎丞见他们俩一个似乎没听懂,一个沉默不语,有些头痛。他最怕跟这些武将打交道了,不将话说得直白点,他们就听不明白。

吐了口气,他干脆挑明:“黄统领,赵将军,朝廷给的这十万两银子够招募一万四千名士兵吗?”

论算账,黄思严不输给他们俩,只在心里默了片刻后就道:“不够,光是配齐这些人的武器、铠甲等物这笔银子恐怕就没多少结余了。他们这么多人每天还要吃饭,月底还要给他们发军饷呢?”

黎丞苦笑着说:“是啊,如今朝廷困难,需得咱们自己想办法筹措银子。黄统领和赵将军想办法克服克服吧?”

黄思严当即拧起了眉头:“黎大人,这不合适吧?朝廷就拨这么点银子,那么大的缺口,你让我们上哪儿去找银子填这么大个窟窿?”

虽说他知道平王有银子,可能花朝廷的为何要花他家王爷的?铲除红莲教本来就是朝廷的责任,没道理回回都问他家殿下要钱啊。

黎丞揉了揉眉心,给他陈述这里面的厉害关系:“朝廷应是真拨不出银子来了。江南大乱,战事持续了两年多,还在向中原和西南地区蔓延,打仗每天都要消耗银子,相反江南多地征收上去的田赋却少了许多,早就入不敷出了。这几年,朝廷已经连续三次加征了田赋和盐税,百姓负担很重,府衙也不能再增加田赋了。黄统领,平王殿下最有办法了,这事恐还得求助你家殿下。”

黄思严听他卖完惨,嘟囔道:“我看你就是瞧我家殿下好说话。”

黎丞哭笑不得。

名正言顺扩军这种好事,别的王爷求都求不来好吧。这黄思严不愧是跟平王殿下最久的人之一,真的跟平王一个性子。

“黄统领,此事不宜迟,还是快快决断吧,这多拖一天,红莲教就可能增加几十名教众。”黎丞催促道。

黄思严不干:“黎大人,这事我可不能轻易代我家殿下应承了。朝廷就拨了这么点银子,以后拨不拨?不拨,那用完之后呢?这些人怎么办?继续留在军中,谁掏银子?总不能以后都我家殿下掏吧?”

黎丞赶紧说:“这个困难,我会向朝廷反映的,咱们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。黄统领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吗?若能讨来银子,我自是不愿意让殿下掏的,这不是实在没办法吗?”

黄思严说:“黎大人,你说的话我相信。只是这事太大,所耗费的银子也不是小数目,我不能代殿下做主,咱们一同去见殿下吧。”

黎丞想想也是,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两银子的事。若长期养这两万人,一年怎么也得费个六位数的银子,朝廷下拨的银子不够,余下的都得平王出,长年累月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
“好,那有劳黄统领了,正好我还没去过兴泰,这次就去见识见识。”黎丞兴致勃勃地说。

两人商议好后,次日上午便从广州出发去了兴泰。因为出发的时间比较晚,当天晚上只得在野外露宿,次日上午才抵达兴泰。

一进入兴泰,黎丞感觉自己眼睛都不够看。

与过去半天所见皆是荒野不同,兴泰像是镶嵌在无边绿林中的一颗明珠,规模抵得上一个县城,房屋栉次鳞比,很新。而且房屋的建设应该是经过细心布局的,甚至街道上还修建了排水的沟渠,上面用青石板铺着,既不影响下雨天排水也不影响走路。

当然,这还都不是最让黎丞意外的,毕竟要论建筑的雄伟和城市规模,兴泰哪怕发展得再迅速又如何比得上广州这座千年古城。

黎丞意外的是兴泰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。

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,与他经常看到的穷苦百姓大不相同。虽说这些人的衣服上也有补丁,但都不是破布拼凑的衣服,而且相对比较整洁,孩子们也不是那种瘦骨嶙峋的样子。见了他,也不害怕,有些孩子还好奇地打量他们,认识黄思严的,还挥着小手喊“黄叔叔”。

在兴泰,他能感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,而不是日复一日的麻木求生。

以小见大,黎丞似乎有些明白,公孙夏为何会来了兴泰一趟后就转而支持平王了。

他们还没到达王府,刘子岳便收到了消息。

因为这几日在清理兴泰的红莲教徒,镖局的人员都留在了镇上,一发现有新鲜面孔,当即报告到了王府。

刘子岳对冉文清说:“跟黄思严一块儿回来的,应该是广州的某位官员,咱们去看看。”

两人走到门口,正好遇到了黎丞和黄思严。

“臣参见平王殿下。”二人赶忙行礼。

刘子岳赶紧伸手扶他们:“黎大人,黄统领不必多礼,两位里面请。”

进了待客的厅堂,双方落座,闲话几句后,黎丞当即说明了来意,将圣旨给了刘子岳看。

刘子岳看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。

朝廷可真有意思,让下面的人扩兵,结果就给这么点银子,打发叫花子呢,也真干得出来。

黎丞平日给了他不少便利,刘子岳也不跟他打哈哈,直言道:“黎大人辛苦了。”

仅仅一句话,让黎丞眼睛不自觉地有些湿润。

他还没诉苦,平王就看出了他的难处。这样善解人意又体恤下面的态度,与朝廷这张冷冰冰的圣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他苦笑着说:“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,臣拿了朝廷俸禄,当尽职尽忠,只是,这事臣实在是为难啊。臣也是没法子,因此才让黄统领带着过来叨扰殿下。”

刘子岳同情地看着他:“黎大人一向兢兢业业,忠于职守,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。你的难处我理解,只是……黎大人,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。若咱们轻易就将银钱的事解决了,只怕以后南越再遇到难处,朝廷还会如此处置,甚至,十万两都不会有。”

刘子岳不是出不起这笔银子。

但他不能让朝廷产生南越富得流油,多少银子都掏得出来的想法。

一旦形成了这种印象,以后朝廷别说拨银子了,恐怕没钱的时候就会盯上南越这只肥羊,变着法子加征赋税,最后苦的只能是南越广大的普通百姓,因为税赋都会加到他们头上。这几年连续加了好几次税,百姓的负担已经够重了,他不能做这个雪上加霜的推手。

就像这次,朝廷不知道出十万两银子不够扩兵吗?

怎么可能,那些大臣跟人精似的,如何算不清楚这笔账。

只不过一是朝廷在财政上确实吃紧,比较困难,二则是看到上次南越海盗霍乱,朝廷没出钱没出力,最后还是解决了。大家都抱着一种不出银子,兴许南越也能像上次那样自己解决这个难题的想法,能省一笔钱是一笔钱。

如果这次他轻易答应了黎丞掏银子这事,只会给朝廷造成一种南越果然有钱,他们十万两都出多了的想法,从而得寸进尺,指不定会怎么想方设法从南越搜刮银子。

所以这笔银子,他不能轻易出。

经刘子岳这么一提醒,黎丞如遭雷击,半晌后苦笑道:“还是殿下想得周到,是臣想得太简单了。”

他只看到了这件事对平王的好处,对南越的好处,却忽略了这背后潜藏的危机。

刘子岳轻轻摇头:“黎大人也是一时没有想到。朝廷便是再困难,养两万士兵的费用还是掏得起的,正所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,这一家子中调皮捣乱会哭会闹的孩子总是不大容易被忽略,同理,做官亦如此,黎大人有时候实不必太实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