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92章(1 / 2)

处, 止也!

七月底,处暑到,最难熬的酷夏已经到了末尾, 暑气消退, 田间沉甸甸的稻谷开始由青转黄,秋收即将来临。

陈云州漫步在金色的稻浪中,脚下是散发着芬芳的泥土, 偶尔有两三朵白色的鱼腥草小花从绿草中偷偷探出一个脑袋,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多彩的世界。

陈云州体会到了一种静谧宁静的气息, 仿佛心灵也在此刻受到了洗涤。

他在看风景, 殊不知自己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。

不远处, 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的百姓不时偷偷往这边看,三三两两议论纷纷。

“看见了吗?听说那位就是咱们仁州最大的官,连里正都要在他面前点头哈腰的。”

“真的假的?他看起来好年轻,就跟你家二娃差不多大,而且长得这么白净, 哪里像个官老爷,恐怕是哪位老爷家的公子吧。”

“不是,我当时也在, 亲耳听到里正和衙役都叫他大人。对了, 他的马车和衙役都还停在村口呢。”

大家听他们说得有鼻子有眼的,更好奇了:“那这位大人跑到这田里来做什么?他没带里正, 怎么带了老杨啊?”

“那就不知道了。”

其他人也想不明白, 毕竟种地可不是什么轻松体面的活儿, 别说府衙的大人了, 连县太爷都不会来。他们这些老农基本上一辈子都没见过县太爷,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衙门开在哪儿。

“我看这位大人很和气, 一点架子都没有。该不会是看上老杨了吧?那老杨家可是要翻身了。”

听到这话,众人羡慕嫉妒之情油然而生。

要是能入了这位大人物的眼,鱼跃龙门,以后就发达了。

殊不知他们议论的焦点,老杨却佝偻着背,双手不安地绞在一起,心里忐忑极了。

今里正的儿子就带着两个衙役到他家,把他叫到了村口。然后这位大人说要去他田里看看,还拒绝了里正同行的请求。

他家的田收成是比别人家的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,但也只是一点点,而且他家人也多,半大小子特别能吃,多的这点收成根本不够。这位大人该不会是想让他家多缴粮吧?

哎,根据他们过往的经验,被官府找上肯定没好事,不是让去服役就是要钱。

也不知这次要花多少钱才能消灾。他家老二还没娶媳妇,下头两个小子,一个闺女也要吃饭,要太多,他们家今年可是要饿肚子了。

想到这里,老杨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几分愁苦之色。

就在他想得出神之时,前方的陈云州突然停了下来,回头笑看他,询问道:“老丈,这就是你家的田了吧?”

老杨连忙停下脚步,怔了怔,紧张地点头:“对,是,是……”

看着他这副局促不安到极点的模样,陈云州只得将声音又放缓了一些说道:“老丈不必紧张。我无意间听说你家是种田能手,每年的收成都比别家的好很多,所以过来看看。”

说到这里,陈云州掐了一根稻穗,又从旁边田里摘了一根,拿在手里对比了一番:“你家的稻穗比旁边这家的要长一点点,产量确实也要高一些。”

来了,来了,老杨心里发苦,嘴上不得不应道:“回大人,小人的田挨着河边,运气好,这几年没发过大洪水,所以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一些。”

陈云州抬头看了不远处涓涓流淌的小河,轻轻摇头:“应该不只是这个原因。旁边的田也挨着河边,稻穗却比你家要的短一些。”

其实短得不是特别明显,用肉眼看,不仔细是看不出来的。

掐下来拿到手里一对比,这种差距才比较客观。陈云州粗略估计了一下,一株稻谷,老杨家的大概会比旁边这家高一二成的产量。

听起来似乎不算太多,一亩地也就多个三四十斤收成。

可要是一百亩,一万亩,一百万亩呢?

这差距就大了。

要知道庆川现在可是掌握了七个州,好几十个县。若是能找到原因,将他麾下的地区水稻产量全部提高个一两成,增加的粮食足以养活十数万大军。

这也是陈云州无意中听说了传闻亲自跑一趟的原因。

如果只是某一年产量比较高,那不能说明什么,但好几年都这样,肯定是有原因的。

老杨也想不出来,挠了挠头:“小的,小的也不清楚。”

陈云州思量片刻后问道:“你家粮食产量是从哪一年开始比别人家的多?”

“五年前吧。”老杨说了个大概的时间。

陈云州又问:“那一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的吗?”

老杨想了一会儿:“也没有吧。对了……夏初的时候,河水泛滥过一阵子,将我田里的水稻秧苗冲走了不少。但那时候再补种也来不及了,正好上游也不知从哪儿冲了一些秧苗过来,小的看还能活,就将那些秧苗补种在了田里,想着能收一点是一点。”

陈云州顿时明白了,问题很可能出在那批冲过来的秧苗上。

那批秧苗的种子应该更优良。决定粮食产量最直接的两个因素,一是种子,二是肥料。

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用的农家肥、草木灰,没什么区别,那唯一不同的便是种子了。

陈云州又问:“那你知道这些秧苗是从哪里冲来的吗?”

老杨摇头:“不清楚,咱们这条小河是阳宁河的支流,五年前那个初夏雨很大,这片田全部被淹了,好几天水才退去。那些秧苗当时都有点焉了,估摸着是从比较远的地方冲来的,大家都觉得很可能种不活,小的家里人多,没法子,才捡了种的。”

陈云州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。

至于这个猜测能不能成,那试试就知道了。

陈云州指着这片稻田说:“老杨,你家今年的稻谷官府全买了。过几天,稻穗完全成熟之后,你将稻穗割下来,不用脱粒,官府按照市价收。”

割下来的稻穗可是还没晒很干,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谷须,这可要占不少的份量。

官府按市价收购,那可比他拿去市场上卖要贵不少。

本以为今日要舍财,没想到竟能赚钱。

老杨欣喜不已,连忙应道:“是,是,大人,小的都帮你留着。”

陈云州转身往村子里走,接着问道:“你这田一亩能产多少粮?”

老杨粗略估算了一下说:“大概是两百七十八斤一亩,具体的看年景。年景好多一点,年景不好就不好说了。”

“不用称了,你留两分田的收成做种,其他的官府按一亩田三百五十斤的量都给你收了。一会儿我留几个衙役在这里看守农田,过几日就收割。”

陈云州想了下,还是改变了主意。称重量变数太多了,不要小瞧底层的百姓,他们不是大奸大恶之徒,但他们有自己生存的“智慧”。

为了多卖钱,保不齐他们会往他收购的这十来亩田里增加产量。陈云州上辈子就遇到过,他看一头发苍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在路边卖梨,有些可怜对方,就去买了几斤,老太太对他说五块一斤,但旁边一中年人买了三斤,老太太又给他加了一个,却只收了对方十块钱。

后来陈云州跟同事们聊起此事,不少人都有相同的遭遇。有时候是价格区别对待,有时候是以次充好,给你捡一些不好卖的水果蔬菜塞进去,说起都哭笑不得。

陈云州倒不在意多给的那几贯钱。

但如果这批稻谷中掺杂了其他的谷子,那会打乱他的计划。

他是准备将这批种子收购了,带回去让仁州官府搞一个试验田,在一片区域种上这些种子,再在旁边种一些其他的稻种,对比一下,若是这批种子的产量仍旧比大部分稻种高出一两成,那他准备在全庆川地区大力推广这种优质的种子。

一旦混杂了其他的种子,试验田的数据就不准确了,那会白忙活一场。

按三百五十斤算,他一亩地也能多收入三百多文钱了。

老杨高兴不已,连忙答应:“是,大人您放心,小的全家都给您看着,绝不会让任何人动了田里的稻谷。”

“好,那辛苦你们了。”陈云州笑着点头。

等回到了村里,他又跟里正交代了一番,并留下了四名衙役,暂时驻扎在村子里,看守这十几亩稻田。

里正见他这么重视这些水稻,连忙说道:“大人您放心,小的会安排村民轮流看守的。”

“不用了,让衙役和杨老丈他们家的人看守就行。”陈云州拒绝了,十几亩田,不用如此兴师动众。

里正还想说什么,但远远的却看到两名衙役骑马疾驰而来。

很快那两人进了村,勒绳停马,然后给陈云州行了一礼:“陈大人,林将军回来了。”

陈云州又惊又喜:“这么快?入城了吗?”

衙役点头:“已经进城了。”